紫外-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
紫外 - 可见分光光度计(UV-Vis)的核心工作原理是利用物质对紫外线(200-400nm)和可见光(400-760nm)的选择性吸收特性,通过测量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,实现物质的定性分析(判断 “是什么”)和定量分析(判断 “有多少”)。其本质是通过 “光的吸收指纹” 反向推导物质的关键信息,核心遵循朗伯 - 比尔定律。
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(如含有的官能团、电子跃迁类型)不同,会对特定波长的光产生 “选择性吸收”—— 即只吸收某一段或几段波长的光,而透过其他波长的光。这种 “特定吸收波长 + 吸收强度” 的组合,就像物质的 “指纹”,是 UV-Vis 定性的核心依据。
举个直观例子:
- 叶绿素分子会强烈吸收红光(~660nm)和蓝光(~450nm),几乎不吸收绿光,因此植物呈现绿色;
- 高锰酸钾溶液(紫色)会吸收绿色光(~525nm),透过紫色光,因此溶液显紫色。
UV-Vis 正是通过捕捉这种 “吸收指纹”,判断样品的成分;再通过吸收强度,计算样品的浓度。
当单色光(单一波长的光)穿过均匀的液体样品时,光的吸收程度与样品浓度、光穿过样品的路径长度存在定量关系,这就是朗伯 - 比尔定律,公式如下:
A = ε × b × c
- A:吸光度(表示光被样品吸收的程度,无单位,A 值越大,吸收越强);
- ε:摩尔吸光系数(单位:L/(mol・cm)),是物质的固有属性,与物质种类、入射光波长有关,反映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能力(ε 越大,物质越容易被检测,仪器灵敏度越高);
- b:光程长度(单位:cm),即光穿过样品的路径长度(常用石英比色皿的厚度为 1cm、2cm);
- c:样品的摩尔浓度(单位:mol/L)。
在固定波长(ε 固定)和固定光程长度(b 固定)的条件下,吸光度 A 与样品浓度 c 成正比。因此,只要测量样品的吸光度,再通过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绘制 “标准曲线”(A-c 曲线),就能反推出未知样品的浓度 —— 这是 UV-Vis 定量分析的核心逻辑。
UV-Vis 的工作过程可拆解为 6 个关键步骤,各部件协同完成 “光的激发 - 吸收 - 检测 - 解析”:
-
光源发射复合光
仪器配备双光源,覆盖紫外和可见光范围:
- 紫外区(200-400nm):用氘灯(Deuterium Lamp),发射稳定的紫外光;
- 可见光区(400-760nm):用钨灯(Tungsten Lamp),发射类似太阳光的可见光;
光源会根据测量波长自动切换,确保入射光的强度稳定。
-
单色器将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
光源发出的是 “复合光”(如白光包含所有可见光波长),需要通过
单色器(核心部件是光栅或棱镜)将其分解为 “单色光”(单一波长的光)。单色器可按设定的波长范围(如 200-800nm)连续扫描,依次输出不同波长的单色光。
-
光分为参比光和样品光
单色光经分光镜分为两束强度相等的光:
- 参比光:穿过 “空白样品池”(仅含溶剂,如蒸馏水、乙醇,不含待检测物质);
- 样品光:穿过 “样品池”(含待检测物质的溶液,用石英比色皿盛放 —— 石英不吸收紫外光,玻璃会吸收紫外光,因此紫外区必须用石英比色皿)。
-
样品选择性吸收光
样品池中的物质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单色光,未被吸收的光透过样品池;而参比池中的溶剂几乎不吸收光(或吸收可忽略),大部分光透过。
-
检测器测量光强度
检测器(常用光电倍增管、CCD 阵列)分别测量 “透过参比池的光强度(I₀)” 和 “透过样品池的光强度(I)”,并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。
吸光度 A 的计算逻辑:A = -log (I/I₀)(I₀是入射光强度,I 是透过光强度,I 越小,A 越大,说明样品吸收越强)。
-
数据处理与结果输出
仪器软件会自动记录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(A),绘制 “吸收光谱图”(横坐标:波长 λ,纵坐标:吸光度 A)—— 这就是样品的 “光吸收指纹”。
- 定性分析:将样品的吸收光谱图与标准物质的光谱图对比,若吸收峰的波长位置(λ_max,最大吸收波长)一致,则可初步判断为同一物质;
- 定量分析:根据朗伯 - 比尔定律,结合标准曲线,计算未知样品的浓度,直接输出结果。
- 定性依据:物质的 “最大吸收波长(λ_max)” 是固有属性,如苯酚在 270nm 处有最大吸收峰,维生素 C 在 243nm 处有最大吸收峰,通过 λ_max 的匹配可判断成分;
- 定量依据:在 λ_max 处,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 ε 最大,吸光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最好,测量精度最高,因此定量分析通常选择在 λ_max 处进行。
总结来说,紫外 - 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核心是 “让特定波长的光与物质作用,通过吸收程度的测量,结合朗伯 - 比尔定律,实现成分识别和浓度计算”,其优势是操作简单、检测快速、成本较低,因此广泛应用于水质、食品、医药等领域的常规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