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组成部分有哪些
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(UV-Vis)的组成遵循 “光的产生→分光→作用→检测→数据处理” 的核心逻辑,核心由 6 大功能模块构成,各模块协同工作,确保光信号的稳定传输、精准检测和数据解析。以下是各组成部分的详细说明(按工作流程排序):
光源是仪器的 “光信号源头”,需覆盖 200-760nm 全波长范围,且光强度稳定、连续,核心部件为双光源组合(根据波长自动切换):
- 氘灯(Deuterium Lamp)
- 适用波长:200-400nm(紫外区);
- 作用:发射高强度、连续的紫外光,光谱稳定,是紫外区测量的核心光源;
- 特点:使用寿命约 500-2000 小时,需定期更换,启动后需预热(通常 30 分钟)以保证光强稳定。
- 钨灯(Tungsten Lamp,或卤钨灯)
- 适用波长:400-760nm(可见光区),部分卤钨灯可延伸至近红外区(800-1000nm);
- 作用:发射类似太阳光的连续可见光,光强均匀,适合可见光区测量;
- 特点:卤钨灯比普通钨灯寿命更长(约 2000-5000 小时),光效更高,是主流选择。
- 辅助部件:灯座、稳压器(确保供电稳定,避免光强波动)、光阑(调节入射光的强度和光斑大小)。
光源发出的是 “复合光”(如白光包含所有可见光波长),单色器的作用是将其分解为 “单色光”(单一波长的光),并按设定波长输出,是保证测量精度的关键。核心组成包括:
- 入射狭缝
- 作用:限制入射光的宽度,减少杂散光干扰,确保进入单色器的光为 “准平行光”;
- 特点:狭缝宽度可调节(通常 0.1-2nm),狭缝越窄,单色光纯度越高,但光强会减弱。
- 准直镜
- 作用:将通过入射狭缝的发散光转化为平行光,确保光线均匀照射到色散元件上。
- 色散元件(核心中的核心)
- 作用:将平行复合光按波长分解(色散),是单色器的核心功能部件;
- 常见类型:
- 光栅(Grating):主流选择,色散效率高、波长分辨率好(可区分相邻近的波长)、光谱范围宽,适用于紫外 - 可见全波段;
- 棱镜(Prism):早期仪器常用,色散基于光的折射,波长非线性分布,分辨率低于光栅,现已逐渐被淘汰。
- 出射狭缝
- 作用:从色散后的单色光中,筛选出设定波长的光,输出到后续光路;
- 与入射狭缝配合:共同决定单色光的纯度和光强,狭缝宽度越小,单色光越纯,但检测灵敏度会降低。
用于放置样品,需根据样品形态(液体为主,部分可测固体 / 气体)和波长范围选择适配的样品池,核心部件包括:
- 样品池(比色皿)
- 材质要求:
- 石英比色皿:紫外 - 可见全波段适用(石英不吸收紫外光),是 UV-Vis 的标准配置;
- 玻璃比色皿:仅适用于可见光区(400-760nm),玻璃会吸收紫外光,不能用于紫外区测量;
- 规格:常用光程长度(b)为 1cm(最普遍)、0.5cm、2cm、5cm,光程越长,适合检测浓度越低的样品(遵循朗伯 - 比尔定律);
- 其他类型:微量比色皿(体积仅几十微升,适合少量样品)、流动比色皿(用于在线检测,样品连续流动)。
- 样品架(样品池座)
- 作用:固定样品池,确保光轴与样品池中心对齐,避免光路偏移;
- 功能:通常为多工位设计(如 4-6 个工位),可同时放置空白样品、标准样品、未知样品,支持自动切换测量,提高效率。
连接光源、单色器、样品池、检测器的 “光通道”,确保光信号按设定路径稳定传输,核心部件包括:
- 反射镜 / 分光镜
- 反射镜:改变光的传播方向(如将水平光转为垂直光),确保光路紧凑;
- 分光镜(光束分裂器):将单色光分为两束强度相等的光 —— 参比光(穿过空白样品池)和样品光(穿过样品池),用于后续吸光度计算(A=-log (I/I₀),I 为样品光强度,I₀为参比光强度)。
- 光导纤维(部分仪器)
- 作用:在便携式或特殊设计的仪器中,用于远距离传输光信号(如将光源与检测部分分离),提高使用灵活性。
- 遮光罩 / 暗室
- 作用:避免环境杂光(如室内灯光)进入光路,干扰检测信号,确保测量精度。
接收透过样品的光信号,将其转化为可测量的电信号(电流 / 电压),是仪器的 “信号转换器”,核心部件为检测器:
- 常用检测器类型:
- 光电倍增管(PMT):主流选择,灵敏度高、响应速度快,可检测微弱光信号(适用于紫外 - 可见全波段),能将光信号放大 10⁶-10⁹倍,确保低浓度样品的检测精度;
- 电荷耦合器件(CCD):阵列式检测器,可同时检测多个波长的光信号,无需单色器扫描,测量速度快(适用于快速光谱分析),但紫外区灵敏度略低于 PMT;
- 光电二极管(PD):结构简单、成本低,灵敏度中等,适用于普通可见光区测量(如简易型分光光度计)。
- 辅助部件:
- 放大器:将检测器输出的微弱电信号放大,便于后续处理;
- 模数转换器(ADC):将放大后的模拟电信号(连续变化)转化为数字电信号(离散数值),供计算机处理。
仪器的 “大脑”,负责控制各模块协同工作、处理数字信号、输出最终结果,核心包括:
- 硬件控制单元
- 作用:控制光源切换、单色器波长扫描、样品架自动切换、检测器灵敏度调节等,确保各模块按设定程序运行;
- 核心部件:微处理器(MCU)或单片机,是控制指令的发出和执行中心。
- 软件系统
- 功能:
- 数据采集:实时接收 ADC 转化的数字信号,记录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(A)或透光率(T=I/I₀×100%);
- 光谱绘制:自动生成 “吸收光谱图”(横坐标:波长 λ,纵坐标:吸光度 A);
- 定性分析:提供标准谱库(如常见物质的吸收光谱图),支持样品光谱与标准谱库对比,判断成分;
- 定量分析:按朗伯 - 比尔定律,自动绘制标准曲线(A-c 曲线),计算未知样品浓度;
- 数据导出:支持将光谱图、浓度结果导出为 Excel、PDF 等格式,便于后续分析。
- 人机交互界面
- 作用:供用户操作仪器(如设定波长范围、扫描速度、样品数量),查看实时数据和结果;
- 常见形式:触摸屏、液晶显示屏(LCD)+ 物理按键,部分高端仪器支持电脑端软件远程控制。